一、項目背景和目標
隨著煤炭行業的快速發展,輸煤皮帶作為一種高效、連續的煤炭輸送方式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由于各種原因,輸煤皮帶上的明火煤問題時有發生,不僅影響煤炭的輸送效率,還可能引發安全事故。因此,建設輸煤皮帶明火煤監測系統對于保障煤炭輸送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許多煤炭企業已經意識到了輸煤皮帶明火煤監測的重要性,并開始嘗試采用一些傳統的監測方法,如人工巡檢、簡易攝像頭監控等。然而,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精度不高、響應速度慢、無法實現實時監測等。因此,本項目旨在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實現對輸煤皮帶明火煤的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并處理安全隱患,提高煤炭輸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二、現狀描述
當前,大部分煤炭企業在輸煤皮帶明火煤監測方面仍面臨以下問題:
- 人工巡檢效率低下:傳統的巡檢方式主要依靠人工進行,巡檢人員需要定時對輸煤皮帶進行檢查。這種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受到人員疲勞、疏忽等因素的影響,無法保證監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 監控系統功能不足:一些企業雖然已經安裝了攝像頭進行監控,但是由于技術水平限制,無法實現實時監測和自動報警等功能。同時,由于監控系統缺乏智能化分析能力,對于火焰等異常現象的識別精度和響應速度都存在較大不足。
- 缺乏統一管理平臺:各企業的輸煤皮帶明火煤監測系統通常都是獨立運行,缺乏統一的管理平臺進行集中監控和數據分析。這不僅增加了管理的難度,也不利于對整個煤炭輸送過程進行全面的安全監控。
三、系統構成與功能
- 紅外探測裝置:采用紅外探頭實時監測輸送機上的煤料溫度。
- 圖像采集模塊:采用高清攝像頭對輸煤皮帶上的煤炭進行實時拍攝,捕捉煤炭表面的明火煤現象。
- 報警與控制模塊:一旦檢測到明火煤,立即觸發報警機制,通過聲、光等形式提示工作人員注意;同時控制模塊啟動相關處理流程,如自動噴水等措施進行滅火處理。
- 噴淋滅火裝置:由噴淋頭、管路系統、水流分配系統、控制閥、余水清理等部分組成。
- 存儲與報表模塊:將采集到的圖像和檢測結果進行存儲,便于后續查詢和分析;同時生成相應的報表,為管理人員提供決策支持。
四、技術方案
- 明火煤監測系統的紅外探測裝置由8個紅外探測器組成,每四個為一組,分別通過兩根支架安裝于帶式輸送機的上方m左右的地方。
- 每根支架上安裝四個紅外探測器,構成四條通道,各組信號之間相互驗證,以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
- 當8個紅外探測器中有探測器監測到異常溫度時,系統發出動作指令。
- 系統的誤報率小于5%。當面積為250mm×250mm、溫度為50℃的煤,以6m/s的速度通過探測器的探測區域時,探測器會及時發現。
- 噴淋滅火裝置主要包括:12個噴淋頭,管路系統,水流分配系統、控制閥和余水清理等部分,噴淋滅火裝置受主控機的程序控制。
- 當紅外探測感應單元檢測到火情報警后,紅外探測控制器發出信號給明火煤監測主控機。主控機根據設定好的程序發出噴淋控制指令,通過電磁閥來動噴淋裝置對高溫煤炭進行噴淋。
- 選用高分辨率、低照度環境下性能好的工業級攝像頭,確保圖像采集的清晰度和準確性。
- 選用高可靠性、長壽命的工業級設備,建立完善的通信機制,確保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和穩定性。
- 設計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操作和監控。
五、實施步驟與時間安排
- 需求調研與分析(1周):深入了解用戶需求,明確系統建設目標與功能要求。
- 系統設計與規劃(1周):根據需求調研結果,進行系統架構設計、功能模塊劃分及技術路線規劃。
- 設備采購與安裝(4周):依據設計方案,采購所需的設備并進行安裝調試
- 現場實施與部署(1周):在輸煤皮帶現場進行系統安裝與部署,確保系統正常運行。
- 用戶培訓與維護(1周):對用戶進行系統操作培訓,并提供售后服務與技術支持。
六、效益分析
通過實施輸煤皮帶明火煤監測系統,可以為企業帶來以下效益:
- 提高安全性和穩定性:實時監測輸煤皮帶上的明火煤現象,及時發現并處理安全隱患,可以大大提高煤炭輸送過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這不僅可以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還可以避免設備損壞和生產中斷帶來的損失。
- 提高生產效率:實時監測輸煤皮帶上的煤炭輸送情況,可以及時發現并解決輸送過程中的問題,如堵塞、斷帶等。這可以提高煤炭輸送的連續性和效率,減少生產損失和停機時間。
- 降低人工成本:通過自動化的監測系統代替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同時,自動化監測可以提高監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減少人工操作的誤差和疏漏。
- 提高管理效率:通過統一的管理平臺進行集中監控和數據分析,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管理人員可以實時了解煤炭輸送的情況,做出快速準確的決策,提高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
- 提升企業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實施輸煤皮帶明火煤監測系統可以展示企業對于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這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形象和聲譽,還可以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 上一篇: 煤場熱成像儀探測距離多遠?
- 下一篇: 應力應變的檢測目的以及應變片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