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智慧糧庫為主要內容的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很大的提升了糧食收儲企業運營效能,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為全面推進糧食行業信息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國家層面也為此動作頻頻,以求進一步規范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加強頂層設計。
糧食行業信息化標準的發布,也標志著我國糧食行業的信息化建設跨入了標準化階段。此項標準的發布必將進一步解決現存的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平衡、建設不規范、標準不統一、可復制性不強、與業務結合不緊密、投資效率不高、單項突進、互聯互通不足以及重建設輕運維等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糧食連年豐收,造成庫存積壓。由于當時國家收購輪換糧食的制度還不夠完善,在儲糧食輪換時間較長,加之糧庫儲存條件所限,部分糧食品質下降出現陳化,這部分陳化糧全部按有關規定定向銷售給了酒精、飼料。
但現在國家對糧食收購、儲存、輪換制度進行了完善,保證了庫存糧食的適時輪換。 其實,智慧糧庫通過傳感器和射頻識別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決策支持等技術手段,對糧食出入庫中的報港、檢驗、稱重、入庫以及倉儲管理、經營管理、財務結算等各個環節的作業流程進行智能化管理,自動稱重、通風等作業,實現了作業、物流、資金、信息等項目實時、準確、高效管控的現代化糧庫。
智慧糧庫圍繞糧庫管理可視化、糧庫作業標準化、糧食倉儲現代化、糧食流通信息化和決策分析智能化的目標組織實施建設。建設內容包括網絡硬件設備、高清網絡視頻監控、展示中心、移動終端、系統軟件以及軟硬件系統集成等。
大量智慧糧庫投入使用,“四合一”新儲糧技術(即以智能糧情檢測、低劑量環流熏蒸、智能通風和高效谷物冷卻四項技術為一體的新儲糧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庫存糧食質量完好率不斷提高。2006年,國家發布了稻谷、玉米、小麥儲存品質判定規則國家標準,正式取消了“陳化糧”的概念。所以,目前已經不存在陳化糧處理問題。
- 上一篇: 解析深水測溫儀的特點和注意事項
- 下一篇: 詳細分析雷達物位計的原理和應用領域